陈金龙:雨花英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凯发集团官网

陈金龙:雨花英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07-04 09:42: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

□ 陈金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雨花英烈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者和实践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存在于历史典籍之中,也存在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中。雨花英烈们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接触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成为雨花英烈修身的标准、行为的准则。

雨花英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倡导学习、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21年6月,雨花英烈施滉在谈及清华大学课程改革时提出,不必上中文课,但规定每天下午一至四时为“强迫研究中文”时间,在此时间内,由学生及学校共同监督,不许念别的功课,违犯者罚。在“强迫研究中文”时间内,定出一小时为“国学演讲”,请国内对于国学素有名望、素有研究的人,演讲国学,强迫全体学生去听。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另一种表达,强调对国学的学习,也就是倡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施滉还提出,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出国留学前,要学习经、史、子、集方面的知识。经学方面,中国最著名的是“十三经”,除“四书”必读之外,应当再懂一二经;史学方面,中国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应知其大略,民国史及清史更应当注重;子学方面,中国最有价值的书是“子书”,要研究中国学问,不能不看“子书”,虽不能完全看,每人应当研究一二种或二三种;集学方面,中国古人的著作,多半编成集,应当选一二种好的看。此外,中国哲学史、外交史、文学史、法制史等,也应当知其梗概。这里所提出的主张,既诠释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阐明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雨花英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者。如何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是新文化运动过程中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新文化运动早期,出现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偏差。雨花英烈对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评价,既充分肯定其历史价值,也批判传统文化存在的糟粕。

恽代英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为如果不相信中国固有文化的价值,便没有民族的自信力,便不能创造文化,那中国人只好束手待毙,没有存在于世界的权利。恽代英明确反对新文化运动中全盘否定孔子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认为要把孔子思想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认识,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中合乎真理的部分应该加以继承,而不能一概抛弃。恽代英明确表示,“我对于孔子的道德学问,向来便很佩服他,我相信他真是满心仁慈,要想救世界人类的圣人”,“孔子讲述五伦,敬老慈幼及仁、义、礼、智、信诸德,务以造成善良社会分子为宗旨”。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局限性,恽代英进行尖锐批评。对于天朝大国的心理、传统小农式的幸福观,恽代英持否定态度。他指出,“中国向来以天朝自称,对于邻近民族都指为夷狄之邦,是要年年进贡,岁岁来朝的;这种自尊自大,已成为根深蒂固的心理。”恽代英认为,孔子之学说,受当时社会的影响,“有不正确处,亦有不可讳者”,“一个人必定要争孔子是大圣,没有一句错的。一个人必定要争孔子是大愚,没有一句不错的。若不是为孔子,是为世界人,我看这都错了”。这种观点,体现了恽代英评价中国传统文化辩证、客观的态度。

雨花英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这些道德理念和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为雨花英烈所践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雨花英烈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谭寿林指出,“夫所谓爱国者,非虚张声势也,非徒事空言也,亦必先于合群而已矣。”爱国首先要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这是救国方法的表达。孙晓梅在给姨母的信中说,“国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关头,望母亲能以国家为主,民族至上。”对国与民、国与家关系的阐释,体现了雨花英烈的爱国精神。

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催生爱国主义的重要因素。高文华在写给妹妹的信中指出,“中国政治之腐败,已达极点;选举制度之不良,代议制之流俾(弊),贪官污吏之多,军人之干涉政治,军阀之残害人民,都是因为没有良好政治组织的原因。”张炽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中国“名虽共和、民主,实是专制、一人主。名虽是独立国,实在与印度、安南等亡国国也差不了多少了”。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激发了雨花英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群体本位,认为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施滉提出,“公私不可得兼的时候,当舍私为公,切不可舍公为私。公私可以得兼的时候,亦应先公而后私。”冷少农在写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一个人除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外,还须顾及到社会人类,而且个人问题须在解决社会人类整个的问题中去求解决。”这里体现了雨花英烈的集体意识。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为雨花英烈所继承。侯绍裘在《我们该做怎样的青年》一文中指出,我们在行为上“须勤俭耐苦”“要谨饬要讲气节”“要奋斗并且要坚忍”。恽代英在《怎样才是好人》一文中指出,好人是有操守的,好人是有作为的,好人是要能为社会谋福利的。这是艰苦奋斗传统的阐发和继承。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的治学传统,也是雨花英烈倡导的治学方法。顾衡提出,“为学问而学问”的思想要不得,研究科学的人往往“忽视现实的需要而专重理论的探讨”,正确的态度应当“时时注重于实际的应用方面”,“认清了社会的需要,然后再顾到个人的兴趣,才不致浪费社会的财力与才力”。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冷少农在写给母亲的信中指出,“革命之火,快要延烧到全世界了,旧的污垢(为个人的)以及一切反革命的东西,是要会被消灭的。不信,请等待着看一下。”孙晓梅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历史只会向前进,决不会向后退。”这是雨花英烈坚定信念、乐观精神的表达,体现了其社会理想。

雨花英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阐释和践行,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与路径。

(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作者:陈金龙  编辑:王语涵  

热点新闻

推荐新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