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岩 岳旭
9月21日,以“彭聚英才·城就未来”为主题的“2024徐州人才周”在中国矿业大学启幕,搭建起服务、合作、激励人才的新平台。
徐州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87万,其中高层次人才超16万人、高技能人才超36万人。量与质齐头并进,人才引育贡献度持续提升,徐州着力下活“引育用留”一盘棋,写好人才引进来的“后半篇文章”。
紧扣“融”字用实功
人才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用得好。徐州市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一项项政策与产业发展实际、与人才工作生活需求相匹配,紧紧扣住“融”字,持续推进人才与产业、科教、城市的深度融合。
久久为功、务实落实、高位推动人才工作,徐州用实功、实绩增强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形成“天下英才聚彭城”的生动局面——过去两年,徐州连续举办重大招才引智活动,16位两院院士、80余所高校院所领导、600余名高层次人才来徐洽谈对接,落地顶尖人才项目44个。去年,“彭城英才计划20条”发布,用实打实的支持政策为各类人才“保驾护航”,推动他们成为徐州发展的“城市合伙人”。今年以来,徐州出台20个配套实施细则及操作规程,形成“1 20 n”政策体系,同时开发“一网通办”2.0系统,为上万人次各类人才发放补贴……
“从上大学到毕业工作,我在徐州已有22年。这里的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补助和企业对于高端人才的激励政策,为我解了后顾之忧。”在活动中发言的徐工研究总院院长助理靳翠军是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和徐州市劳动模范,如今享受到博士和正高级工程师的政策待遇,更坚定了留在徐州发展的信心。
产才深融助转型
产才融合的“徐州实践”,推动着老工业基地加快转型。去年,以“彭城英才计划”为统领,徐州市开展人才工作六大专项行动,其中第一项便是“深入推进产才融合发展”。
在布局“343”创新产业集群和“5 x”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徐州同步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将人才工作与高质量发展一体谋划,实现了招才引才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人才生态与地方特点相适应、人才政策与发展阶段相适应。
这样一则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14年前,傅志伟回到邳州老家成立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是徐州集成电路和ict产业发展探路者。如今的博康,拥有自己的研发平台、多个研发中心和规模化生产基地,突破了多项“卡脖子”关键技术,400多名员工中一半以上是研发人员。由傅志伟起始带动的人才链,赋能产业链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
“徐州是我在江苏创业的第一站,这里的人才政策和产业发展潜力,对我很有吸引力。”在活动现场领取高层次人才奖励的沈德元,2019年从英国的科研机构回国,如今依托江苏师范大学和徐州高新区的产业转化平台,在特种材料加工、医疗、光电对抗、前沿科学研究等领域已有所建树。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此次活动发布了人才需求清单,徐州人社部门深入摸排全市300余家重点企业,征集1233个岗位,梳理人才需求7846人。
“四链”一体建生态
徐州是教育大市,有14所高校、26万名在校大学生,徐州科创圈则是江苏重点打造的三大科创圈之一。教育与科技,构成徐州人才的基底,是徐州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徐州放大优势,构建全新科创生态和人才生态。
创立3年的中国矿业大学集萃学院,由该校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共建,汇聚高校和产业端的优质创新资源,打通“产学研用”一体化通道。今年从该院毕业、入职江苏鑫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硕士生厉凯文说:“在学校时除了有专业课导师还有企业导师,现在的公司负责人就是我上学时的企业导师。”
沿着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之路,徐州持续进行探索。建立市校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在徐高校专项支持资金,梳理企业需求并促成高校提出凯发集团官网的解决方案160余项,对接落地50余项;结合徐州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分别增设集成电路、新能源等相关专业;聚焦徐州重点发展的“343”创新产业集群,举办四链融合对接会,集中发布人才、技术、资金和合作需求清单,强化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链接”。
今年以来,徐州开展“名校名所行”等精准对接活动,先后赴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开展10余场专题活动,累计对接高层次人才230人,签订合作协议25个,推动落地人才项目18个。
以改促融惠人才
本次人才周,徐州拿出满满诚意和实招干货,助力“彭城英才”更好地融入徐州。除了1场主题活动外,还举办秋季大学生系列招聘会、百名博士徐州行、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产学研对接会等10场专题活动及系列分会场活动。“既有全覆盖的政策兑现、全要素的赋能支持,也有深入一线的市情体验、贴近生活的交友活动,饱含爱才之心、引才之情和留才之意。”徐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戴敏捷说。
活动中,对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代表分别进行集中资助与奖励,对青年人才发放生活补贴,并启用凤凰湾创芯人才港。9月中旬,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在法国里昂闭幕,来自徐州技师学院的王子桐获得餐厅服务项目比赛铜牌。这位即将毕业的姑娘,特意身穿比赛时的领奖服,来到活动现场领取20万元奖励。
围绕推进人才政策落实,前不久召开的徐州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多项改革要求,比如“为人才松绑”“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构建高层次人才地方、高校‘双落户’机制”等。
从人才使用、人才评价到人才激励,一项项机制创新在徐州加快推进——出台《柔性用才支持政策实施细则》,对工作在徐州、贡献在徐州、社保在外地的人才给予政策支持,使之同等享受薪酬补贴和市“双创计划”项目支持;提高用人单位在人才项目评价、人才计划评审中的话语权,赋予徐工集团、云龙湖实验室等重点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举荐权;每年从“343”创新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中遴选100名重点培养对象,连续3年给予培养补助……
人才兴则城市兴,人才强则城市强。站在“万亿之城”门槛上,徐州着力“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抢抓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全面推动转型、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如今这座城,更加渴求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